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9-9-20 11:22:41 来源:北国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发行的改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近日,总行下发了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下一步服务乡村服务战略的指导意见、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创新途径。如何做好新时代下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我行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具体做法与建议,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立足服务“三农”发展

      农业、农村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信贷主导作用,围绕农业、农村产业链,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涉农特色产业,实现涉农产品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在信贷规范方面,进一步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制定专门的评级和贷款管理办法,下放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支付结算方面,则可在实践中研发出适合农业产业分布特征的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进一步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力推进服务结构调整

      对“三农”等重点领域,要充分发挥我行的信贷支持撬动作用,给予大力扶持。要把握好大“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和小“三农”(农民服务公司、农业生产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及农村小城镇建设起重点作用的农村产业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主体、新业态,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发展速度,助力“三农”转方式,调结构,增收入,加快其城乡建设步伐。

      (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金融是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农发行是政策性银行,支持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在实际工作中,应逐步扩大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化政策性金融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信贷投放效率。此外,还应不断完善银行担保,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确保服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面对风险的困扰,要积极探索适当的风险控制模型和手段,完善贷后管理,对贷款用途和收益进行有效监控。通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担保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断探索有效的担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四)完善创新信贷产品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基层设施建设贷款的政策支持作用。进一步延伸棚户区改造、水利、农村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保贷款的范围内涵,设立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子产品。二是使用农业农村基层设施建设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非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如对经营业绩较为稳定、信用等级高,并且有项目贷款合作的客户,可考虑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前期的设备购置、材料采购,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维护和日常管理;对地方政府购买农村垃圾运转、河道保洁等服务,也可用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支持。三是研究推出支持乡村振兴开发的专项信贷产品。针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项目,深入分析一二三产业之间不同的特点和联系,研究推出专门的乡村振兴贷款产品和支持政策,设立专门的信贷模式,承接主体、准入标准、还款来源、担保方式等。

      (五)全力助推精准扶贫

      过去,由于“三农”的贫困客户群体,还款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周期强,资金周转慢,生产受自然规律影响较大,影响了金融部门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我们应尽快扭转这种对农业上的偏见,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战略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信贷支持”精神,实行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我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上,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改善民生能力上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鼓励开发全新扶贫产品,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菏泽地处鲁西南,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是山东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2014年至2017年累计减贫16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5.7%降至日前的1%,现有的8.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今年基本脱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我行必须抓住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变貌,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农发行定陶区支行 慕华)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50178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