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武隆旅游扶贫带动3万群众甩掉“穷帽”

    发布时间:2020-5-25 10:13:31 来源:重庆日报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全国政协委员、市文旅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向总书记汇报了我市尤其是武隆区旅游扶贫的工作和成效。

      得益于近年来坚持旅游精准扶贫,武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已变成旅游开发的“金矿”,趟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该区有近10万农民靠旅游吃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其中近1万名涉旅贫困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3%。



      发挥资源优势 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初夏,重庆气温已升至30多度,这让开农家乐的贫困户杨成贵忙碌了起来。

      这个周末,看着一辆辆开进村口的小车,他喜上眉梢:“这只是开始,到了暑期避暑高峰,我们这里可是一房难求。”

      几年前,杨成贵一家4口住在武隆区赵家乡新华村茶林湾的半山腰,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仅靠种庄稼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辛。2015年,他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同年6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搬到了山脚的居民集中安置点居住。搬出新生活,踏上新征程,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杨成贵开起了一家小型农家乐,当年7、8月份,杨成贵农家乐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年底顺利脱贫。

      2901平方公里的武隆大地上,分布着芙蓉江、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等260多个景点。奇山秀水、鬼斧神工,这些都是上天赠予武隆的“金饭碗”。

      然而,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原因,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隆区,长期以来“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武隆瞄准重庆以及周边地区的巨大避暑市场需求,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探索“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等4种“旅游+精准扶贫”增收模式,农户通过旅游接待、配套服务、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等业态,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开农家乐、卖特色产品、就地就业……通过4种模式,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有了脱贫增收的“法宝”,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生活水平肉眼可见地提高。“夏天还没到,6家重庆主城的客人就把房间预定好了,吃住3个月,净收入能有4、5万元。”仙女山双河镇木根村村民张大叔呵呵地说,自开办民宿以来,自家彻底告别了贫困,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产业带动强农村 激发贫困户可持续脱贫内生力

      景区周边以及旅游环道沿线的贫困户可以借助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脱贫增收,那些相对较远,气候资源、生态资源又不是特别明显的贫困户,又该如何保证其可持续脱贫增收呢?

      “产业是基础,示范产业既有规模效益、科技含量,还有带动效果,覆盖片区发展。”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表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武隆规划建成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火炉片区、芙蓉湖片区、鸭平片区、桐梓山片区6条精品线路,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特色林果、草食牲畜、高山茶叶、生态渔业等种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黄莺乡复兴村贫困户徐国友家身居大山深处,因为道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周围农户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几公里荒无人烟,很多林间空地闲置。徐国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土质和气候条件,每年轮流种植甘蓝、大白菜、萝卜等蔬菜。

      “因为有高山反季节错峰上市的优势,所以卖价挺好,同一块地能挣到原来的2倍甚至3倍收入。”徐国友说,去年自己流转了250亩菜地,毛收入50多万元,减去人工、农资费20来万元,纯收入应该有30多万元。

      与徐国友一样尝到甜头的还有白马镇豹岩村的村民。豹岩村种茶历史悠久,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属同海拔高山地区绿茶品质最好的地域之一。重庆某农业开发公司入驻后,流转土地并鼓励周围的村民种植茶树。短短几年时间,豹岩高山茶叶园区扩大了4000亩,还成功打造了“高山有机红茶”品牌。

      在产业的引领下,去年武隆完成减贫人口925户2765人,圆满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未脱贫人口减少到39户10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3%,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027元,增长11.5%。



      “好风景”脱贫“有钱景” 乡村旅游打开百姓“致富门”

      5月23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唤醒沉睡中的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天池苗寨。住在民宿的游客李顺德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云雾缭绕,寨中以井干式、吊脚楼为主的房屋透着历史的气息,悦耳的“后坪山歌”远远传来。“住在这里既能欣赏山中秋色,又能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太舒服了!”他深吸一口清新空气,沉醉在这无边美妙的景色之中。

      去年9月,开业的天池苗寨是武隆区围绕“旅游+扶贫”倾力建设的民族特色村寨。由于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开寨后游客纷至沓来,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红利。

      “天池苗寨只是武隆谋划乡村旅游扶贫战略、通过精品示范村镇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武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脱贫攻坚相结合,根据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俗村寨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村寨,突出“一村一景”,差异化启动10个区级层面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和50余个乡镇级示范点建设,融合打造后坪天池坝苗寨、浩口乡田家仡佬村寨、沧沟村青杠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走出了一条农村变景点、民居变客栈、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旅游发展脱贫致富路。

      如今,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既美了乡村又富了百姓:沧沟乡青杠村龙溪渡口曾是乌江流域重要货运中转码头,当地立足乡村文化振兴打造由驿站、驿园、驿市等组成的“古渡驿站”,文旅、农业、商贸同步勃兴;文复乡西山村将甜柿作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种植规模从500亩增加至1300余亩,马厂坝荷花观景园、甜柿示范园等农业项目,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了十足人气……

      2019年底,武隆区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000余户,接待床位达到4.6万张,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逾20亿元。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文旅融合推进,要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正在开展的‘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创建,抓好生态保护、加快绿色发展,努力让绿水青山美丽风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群众致富奔康的美好前景,绝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期望和鞭策鼓励。”黄宗华最后表示。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50178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