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协同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5 11:13:58 来源:中国旅游报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内旅游从逐步重启向全面复苏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这是继今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线路图更加清晰、施工图更加明确。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内旅游从逐步重启向全面复苏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成都、重庆双双“游走”在各大旅游目的地榜单前列,成为国内热门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假日期间,成都、重庆接待总人数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0.4%和86.3%,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巨大潜力。

    笔者认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打好配合战,升级组合拳,不断强化内部协作与外部协同。

    一是强化内部协作,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跨省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旅游便利化程度,实现客源共享。

    当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已经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启动编制实施方案和规划、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等方式加强协作,有力推动了成渝地区旅游合作发展。从发展实际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具有资源富集但又相似性强、空间广阔但又开发集中、市场容量大但又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关键是要强化内部协作,防止“内耗”,需要打破成渝地区两省市双方多地在行政区划、资源权属、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各自为政的思维定式,把点状的资源观、零散的空间观、单一的市场观和单向的管理观,拓展为综合性的全域旅游发展观,探索跨省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具体而言,在资源上,注重差异化、特色化,把巴山蜀水所蕴含的地脉、文脉和人脉活化为巴蜀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共同塑造培育新时代巴蜀风景区域文化品牌,同时做精各地特色产品和项目;在空间上,依托成都、重庆主城区极核、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以及川渝毗邻地区建设,构建涵盖城乡的游憩空间,扩容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在市场上,开展整合营销和联合推广,依托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和智慧旅游平台,共同做大游客总量,把游客请进来、留下来、动起来,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与共享。

    二是注重外部协同,聚焦区域性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

    重庆和四川互为最大的客源地,2019年,重庆、四川接待对方游客总量超过1.4亿人次,增速远高于两地国内游客增长水平。当前成渝地区仍以当地和周边的短程市场、一日游为主,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7天,重庆全市253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08.6万人次,过夜住宿人数仅为189.91万人次。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游客总量是基础指标,游客结构则是核心指标。下一步,成渝地区还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品供给、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等,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便利性、特色化,积极打造扎根西部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同时,受疫情冲击,国际游客出游需求和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旅游市场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这也是加快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因此,在做好国内客源市场结构升级的基础上,成渝地区还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争取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等国际旅游便利化措施,加快布局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积极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作者:银元)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50178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