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北京冬奥会开幕节气倒计时的巧思,诗情画意的视觉震撼,被赞叹每一帧画面都是“中国式浪漫”,也让人们看到节气的活态文化内涵与地方景观资源的极致融入。“花雪随风不厌看”的故宫,“露从今夜白”下的角楼,“风吹雨洗一城花”的御道,节气景观衍生出的仪式感,构成历史与当下的交叠场景,如身临其境。
无论是传统旅游景区还是文化休闲新空间,在数字时代,实现美,且有品牌力,我们发现了一条捷径。
如果能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并在传播过程中,将文化认同与地域标签承接落地,从种草打卡热潮到真实的日常消费,旅游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初体验之消费目的地商业化进阶。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一代对文化消费的引领总是更为主动和剧烈,创造的所谓“潮流”,以一种特有的观念持续性实践与数字交互带来的互联网极致融合,在顺应时代洪流中,让这种生活方式变得有迹可循。
01
场景仪式:中国好时节的文化探索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盛典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而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日,也正是新一年的立春节气。节气倒计时的巧思,诗情画意的视觉震撼,被赞叹每一帧画面都是“中国式浪漫”,也让人们看到节气的活态文化内涵与地方景观资源的极致融入。“花雪随风不厌看”的故宫,“露从今夜白”下的角楼,“风吹雨洗一城花”的御道,节气景观衍生出的仪式感,构成历史与当下的交叠场景,如身临其境。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古人基于天地现象的感悟,不仅总结出四季变化的经验,而且,最重要的应用就是作为指导农业活动实践,并将与之对应的节气纳入礼法的秩序,进而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通过遵循自然的秩序性,规范社会行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在时间秩序上得到确认。
当节气与节日重叠,民风与民俗世代传承,时至今日,依然保留着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承载现代生活的普遍价值。
在山东,齐鲁大地孕育着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留下丰富的乡土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民俗特征,在节庆仪式、饮食风尚上更具有影响力。
2021年,山东省推出“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主题年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节日文化的挖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根据十六地市区位、物候、民俗特色,开展“胜日寻芳”赏花季、夏至吃面地图、渔民节、秋社邹鲁、冬至饺子宴等系列时节活动。从认识节气开始,回到自然,重新发现“好客山东”新内涵。
甚至更早,山东已经开始在省域范围内积累“乡村好时节”品牌资产,亮出“齐鲁样板”特色,让乡土风情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泗水县内依托十余处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成“乡土风情”与“国潮时尚”的文创旅游消费市场。淄博中郝峪村的乡村美食课堂上,是体验寻味美食与文化遗产的匠心之旅。蓬莱的“胶东丰收节”带着独特的地域风格,展开海派乡旅风貌。将乡村与时节提案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目的地线索,丰富的文旅元素满足场景内容的持续输出,同时,文旅产品的延伸和场景融合构成新消费空间。
与节气呼应的自然时序性保留着先民智慧,并为现代文化在空间秩序上的应用提供了另一种表述,通过节气景观唤醒空间记忆。同时,节气文化衍生的节日活动、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也滋养着景观生态韧性,打造出独特的地方标志文化场景。
衢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吴越文化、徽派文化、八闽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兼容并蓄中,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具衢州特色的民俗文化。衢州围绕“一乡一节气,四季有主题”的立意,在衢州一地恢复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打造“中国二十四节气节习俗最佳体验地”。
柯城区妙源村梧桐祖殿是国内唯一一处供奉春神句芒且保留着丰富祭祀活动的场所。保留着千年传统的祭春习俗——“九华立春祭”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以此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通过对妙源村基础设施提升和建设工程,建成立春文化广场、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和现代化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推出立春研学线路,并开设了立春(非遗)研学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茶铺·妙源未来乡村,形成“春文化+业态+研学”的产业链。
从民间自发遵循的“按时行事”,东南西北各方地域文化积累,到北京冬奥会上展示二十四节气之美,最终升华为中华文化共有的认知系统。节气仪式始终在潜移默化着人们内心对与天地、自然秩序性的生命探索。
02
场景使用:提案一种生活方式
曾几何时,故宫雪景还只是摄影师镜头中的美景。“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的美学意境,创造着特殊的情境体验,冬季故宫构成节气视域化的主题景观。特别是“穿着汉服游故宫”的独特仪式感,在雪景、文化景观触动各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时,故宫飘雪,从产品体验抵达品牌高地。
作为故宫品牌之外的独立IP化实践, 让原本熟悉的景观呈现为新的场景,重新决定目的地的气质。
对于本土文化与自我审美的自信,让年轻人选择用“开放”的态度方式感受古典文化,在复古中创新出更为丰富的表达。或许,可以从“精神消费”概念中,为我们寻找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绪支撑。
展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当下用思想和创意搭建起传承的桥梁,赋予全新的景观产品和文化内容,从而不断丰富旅游品牌的多元设计。
故宫飘雪如此,西湖的夏天的断桥、冬日的曲院亦如此,以不同的在地性文化和美学理念打造的内生化符号占据了超级品牌标签,甚至开启了新的品类分化,成为被年轻新势力探索的“旅游新版图”。
试想一下,如果场景仪式在故宫飘雪的氛围营造中得到佐证,进而更新一个新的品牌形象,创造新的目的地玩法。那么,这个时代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将开始发生怎样的位移呢?
二十四节气可以是目的地么,如果还是依据《淮南子》哲学典籍中的名录分类来看,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表”。然而,从其包罗万象的节气名称看,既有时间季节之更迭,也有物候变化之特征。“好雨知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桂轮开子夜”“露从今夜白”“节气今朝逢大雪”等节气诗词描述展开一幅涉及地理、人文、自然的时空画卷。在把握自然规律,指导农耕生产上提供了空间坐标轨迹。节气文化的进一步挖掘融入生活场景,为建筑语言、城市造景、公园铺装、雕塑形象营造着在地化氛围。
2022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好时节》系列晚会,通过情景剧、舞蹈、非遗文化技艺表演及数字科技的应用等交互形式,极具沉浸感的时节场景和文化意蕴氛围烘托,激活历史,也代表着未来。这场晚会在社交平台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抖音平台视频总播放量超812.7万。时节故事创造的社交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是可以按图索骥的好时节旅游目的地。
年轻化的社交沟通,让理解“打卡目的地”到“刷卡目的地”的场景探索变成有趣的话题。
今天,年轻人对文化消费的期待,已经不再局限于打卡式的投入。打卡行为往往被网红潮流左右,看似有序的场景吸引及前仆后继的人流趋势,始终面临着内容上的持续性输出和时间及频次的制约。刷卡意味着消费偏好,既有复次性购买的基础,也保证内容场景的创新迭代,不断与消费者产生共情,充分满足人们释放沉浸的价值诉求。
无论是“乡村好时节”还是“中国好时节”,通过场景布局、氛围打造、造节营销等的场景使用,满足消费者对场景仪式感渴望,进一步细分消费群体,提出年轻人精神文化消费的品牌方法论:依托产品延展和消费业态拓展,构建更具个性化场景标签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需要这些“精神坐标”,旅游需要成为引领这种幸福力感受的目的地存在。
03
场景视野:被数字化的旅游生活
科技技术创新让数字时代被寄予厚望,从机器规模化到数字场景化,进一步演化为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新格局,也在重塑人们的旅游半径,乃至重建着旅游目的地,新的旅游形态不断涌现。
市集化、宅酒店(民宿)、轻露营、小众地等一系列微度假,超脱的际遇和遇见未所遇见的场景产生新的目的地探索。
杭州十里芳菲集合6个漂在水上的村落,沿蜿蜒而狭长的水道行至数里,一种空间上生长出不同体验业态,不同场景消费的独特社群结构,彼此之间传递共创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现代版的桃花源记,把对在地的探索变成生活日常,超越传统经营思维的商业逻辑,还是基于商业与人的数字化链接。
成都REGULAR源野提供了数字创造目的地的另一种可能。为什么从前去过的100次公园,也只是单项运动的“圆型”,而如今,圆变成“多元”,户外花园与公共艺术,美育创造与休闲游憩,以下沉式公园商业创意的复合美学空间,锁定生态价值转化和新消费供给,与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审美在线,让“人欲罢不能”的风格营造,及创造商业价值,是数字时代经过打碎、重组、跨界、融合支撑起的场景游戏。
当后疫情时代,在安全度和自由度平衡的双重需求对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重塑上,年轻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移动办公,自在风景。
基于任何一个社交平台的运营能力和对于场景用户粘性的深度构建足以满足他们需求。美食场景中“早C晚A”是年轻人的“续命大法”;娱乐场景中,户外徒步及搬家式露营展开的只是叙事的开始;以及更多细分圈层下,明确旅游场景选择和与谁同行,都很重要。
随着“文化复兴”“国学经典”的热潮出现,传统与现代的互相交揉,文化市场涌入大量年轻消费者,他们所持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间接影响本土文化塑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技艺技术的专注,变成日常生活的仪式感,通过历史记忆的溯源、印记投射到生活物件和美学标志上。
或许,在全球化语境下,互联网娴熟技术的加持,场景的营造变得越来越难以突破。可是,当以旅游的视角再次聚焦那些本土化的场景空间,以时节为序曲的传统文化在各地开花,我们依然能够获得以文化力绽放出具有生命力的佁然体验。最终,旅游场景重塑的是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自我成就。即便普通的生活也能在转角处发现一个奇妙世界。
(作者:岑梅玲子 系孙小荣工作室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