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济南市多家文化场馆都暂停开放,重新恢复开放后也都采取了限流措施。自从两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都陆续采取了云展览的形式,让人们在家中就可以纵览历史文化瑰宝。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阵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疫情影响,博物馆的线下展览服务受到影响,这也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运营管理及观展体验的优化升级,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过去,博物馆往往是以静态展示为主,云展览只是作为实体展览的补充而存在。随着博物馆实体展览受限,数字化建设成为博物馆发挥作用的必由路径。不少博物馆尝试将数字科技融入文物展览。如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引入AR技术——观众拿起手机对准跪射俑,稍等片刻,这件展品就会“飞”出展柜,“跃”上手机屏幕,展示它从出土时的残片到被修复完好的过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巧用光影高科技,观众可登上一艘长约21米、桅杆高15米的“沙飞船”,模拟坐船扬帆远行,“身临其境”感受繁华盛景。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开放,博物馆与AR、VR等技术融合加快,展览的互动性、观众的体验感都大大加强,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云展览、云直播,更是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大大扩大了博物馆的受众人群:故宫雨中直播,有百万观众同时在线观看;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中,一些热门博物馆吸引了高达300万观众观看。
云展览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展方式,也改变了博物馆的策展思路。一年前,浙江省博物馆联合国内32家文博机构以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为主题,在“云端”展示了上千件藏品。如今这一项目正在举办线下五馆联动,观众不仅可以在线下看到本馆的展品,也可以在展厅互动屏上查看其他4家博物馆的展厅内容。据了解,基于“云展览”探索,浙江省博物馆还构建了中国古代女性图像题材的专题数据库,可实现图像内容信息检索,服务于文博研究、策展、公众传播、文创开发等领域,推动跨馆、跨学科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对博物馆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整合。
2021年,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传播服务,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中,用好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要,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